筱滢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聚焦新课程,蓄能新征程——实验学校三学年读书感悟

创建于2024-01-31 阅读931

三学年组教师:康华丽、王丽清、吕巍巍、牟晓珊、陈昱、张莹莹

    “没有一艘非凡的战舰,能像一册书籍,把我们带到浩瀚的天地”。要做教育者,首先要做“读书人”——始于读,发于思,成于行。为进一步提升教师人文底蕴和专业素养,实验学校开展了假期读书活动,三学年的教师们在书籍里相遇,共享文字之美,尽品读书之乐。

    康华丽老师:书中提到在整个课堂教学系统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其中有三个因素的协调配合很重要。教学评一致性在目标指引下的三种含义:所学即所教,所教即所评,所学即所评。我认为素养导向的教学评一致性从学生素养目标出发,强调学生体验学的过程和学会,即在真实情况下用知识解决问题,不仅强调真实情境下的学会,而且鼓励学生能动地、自主地学会,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王丽清老师:为了便于教育工作者了解结构化的全貌,作者从三个角度分析了结构化:在哲学领域,结构化起源于结构主义思潮,它的核心就是“系统”,即任何事物只有处于系统整体中才能获得意义。后期又出现了解构主义。在心理学领域,认知结构是一种描述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认知发展各阶段的图示是一种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在社会学领域,通常以结构描述社会发展的特征和机制,这种理论的目的是打破二元对立、走向综合。

  

    吕巍巍老师:我认为情境学习注重将学习内容情境化、任务化、问题化。因此教师需要开展专业的教学内容设计、明确学习的目标和预期结果选择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情景。新课程建构的情境学习也强调让学生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中获得和应用知识,实现知识、情境和学习者经验的相互作用。

    牟晓珊老师:通过学习,让我知道了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兴趣、特长和潜力。作为教育者,我们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激发他们的潜能,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方向。然而,因材施教并非易事。它需要我们耐心去观察,用心去理解每一个学生。有时候,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他们的家庭背景、成长环境以及性格特点,才能找到最适合他们的教育方法。同时,我们也需要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技巧,以满足学生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当然,这个过程并不轻松。有时候,我们会遇到困难,甚至会怀疑自己是否做得到。但我深信,只要我们坚守因材施教的理念,用心去对待每一个学生,我们一定能够找到通往他们内心的道路。

    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我将继续坚持因材施教的理念。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发挥自己的长处,实现自己的价值。

    陈昱老师:读完《新课程关键词》这本书的8-14章后我感受颇深,其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第9章情境学习和第11章因材施教的内容。“因材施教”是从古至今的教育智慧。以前我理解的因材施教就是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力求让每个学生都学到知识。而读完本书后才发现我的理解有失偏颇。当代的因材施教侧重科学识“材”,正确识材的本质是差异多元。不同的学习领域学生的学习效果存在差别,而“异”则是一种宝贵时间资源禀赋,指在某一方面更有学习优势。理解“材”之差异可以为之匹配适合的教育方式,让学生能够在个性自由的基础上变成更好的自己,而不是都被统一化,成长成一种模子。因材施教实际上也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在情境学习这章中有这样一句话:“有效的教学过程要经历情境化一去情境化一再情境化的历程”。当前的教学都离不开“核心素养”这一主题,而核心素养的培育无法通过机械记忆而实现,只有在真实多样的情境中学习素养才能得以真正形成。通过将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意义和达到应用知识的目的。情境教学还能够使学习更加有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参与度。简单地说情境学习就是在情境中学知识也要在情境中用知识。因此我们教师要注重将学习内容情境化、任务化、问题化。教师需要开展专业的教学内容设计、明确学习的目标和预期结果,设置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教学情景。

    张莹莹老师:通过学习,书中有一句话我印象很深:有效的教学过程要经历“情境化一去情境化一再情境化”的历程。情境学习何以成为新课程的“关键词”呢?核心素养的形成是在真实的、多样的、综合化、结构化的情境中。情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通过情境创设,我们可以将课堂打造成一个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学习场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此外,这种方法还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也和我带一年级学生时候的研修主题非常契合,学习的初始阶段,孩子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我认为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在情境中,学生亲自动手解决问题,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学科概念和原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情境中。整体来说,对于这本书的内容,我理解的还不是特别透彻,假期里,我将继续学习,提高自身素养!

    “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老师们在读书活动中,不断充实和提升自己,努力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用阅读引领专业成长,真正践行“阅读生活化、学习终身化”的学习理念。

阅读 931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