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它能够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提升我们的综合素质,使我们在阅读中不断进步,成为更好的自己。2025年2月26日新学期伊始,幼儿保育组教师结合《思维可视化教学》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进行交流分享,各教师展开思考......



吴杨老师从唤醒:改变学生和教师角色;行动:共同完成课堂学生手册;赋能:加强形成性评价实践三个方面分享了自己的读书体会。学生的学习应是从被动到主动,赋能学生课堂高度参与性。她认为思维可视化教学是一场充满挑战与惊喜的旅程,它为学生点亮思维灯塔,为课堂注入灵动活力,也为教师铺就专业精进之路。


李超老师从思维可视化的理念和方法方面提出学生思维“可视化”实施策略:“以学定教”设计教学,让思维可见。在激活学生思维、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上巧做文章;以“学生主体”实施教学环节,让思维可见。在教学的“自主先学、小组讨论、交流展示、质疑拓展、检测反馈、小结反思”的各个环节都应体现学生思维的主体性,都可以让学生思维可见;以“问题意识”串联教学环节,让思维可见。教师设计问题时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提出适切的问题,问题要具有目标性、关联性、开放性、可探究性,要能引发学生的持续思考。


段伟娜老师认为思维可视化教学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思维的黑箱,让思考的过程变得清晰可见。它的核心价值在于它实现了思维过程的外显化;让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思维的引导者,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思考者。在人工智能时代,单纯的知识记忆已经失去意义,唯有思维能力才是人类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王丽娜老师谈到学生参与思考可以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互动式教学,是唤起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兴趣的主要途径,互动包括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例如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式学习,我们认识到学习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展开的,是一种社交行为,当学生从他人学习,与群体一起学习时,参与课堂教学,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活动,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和升华。




范广英老师提到要为学生建构知识体系,使学生的思维从碎片化到结构化升级。注重能力培养,要从标准化到个性化的实践突破。教学勇于创新,从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的模式转变。结合学科特点,通过案例,将思维可视化融入课程设计、课堂教学以及学生自主学习中,从而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双重提升。


金玲玲老师认为思维可视化培育思维能力的提升主要宗旨在于通过培养学生的思维倾向,使其成为真正的思考者和学习者。通过思维流程训练、文档记录、提问与倾听,将思维可视化融入课堂常规,我们向学生传达了一个明确的信息:思考是有价值的。将思维流程融入教学:促进学生深度思考的路径,思维流程应成为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再仅仅是需要完成的任务,而是成为点燃、推动和捕捉学生学习热情的动态力量。




史丽娜老师将思维可视化比作点燃学习兴趣的魔法钥匙。《思维可视化教学》中的理念和方法,能够很好地契合幼儿教育心理,帮助幼儿更好地学习与成长,对学习动机和兴趣的影响尤为显著。教师需要掌握各种可视化工具的使用方法,并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同时,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可视化工具,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姚禹主任强调:大家通过阅读优秀的书籍,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分享了许多宝贵经验和感悟,这不仅展现了我们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和学习热情,也为其他教师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宝贵机会。日后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有效激活学生的学生兴趣,做到思维的可视化,让学习真正发生。


穆然主任表示,让思维可视化的工具很多,恰当使用可视化工具,不仅可以使教学事半功倍,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善于开发和引用情景和案例,巧妙地设置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智慧上的挑战,让他们能把所学、所思“讲出来”,讲给师生们听,讲给那些没学会的同学听,以此达到可视化教学的目的。


最后,赵亚茹副校长对教师们的分享给予了肯定与鼓励,每一次的读书分享,都是在共同探讨教育的真谛,希望教师们能够继续保持探索的热情,将理论切实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思维可视化教学法带来的不仅是工具革新,更是教学理念的深层变革,通过持续探索与实践,让思维可视化成为提升教学质量的利器。


编辑:范广英
摄影:范广英
一审:范广英
二审:穆然
三审:赵亚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