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5陈建秋名师工作室网络研修体会汇编

春秋如风
创建于2022-04-15
阅读 1365
更新提醒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背景说明:

2022年4月15日晚7点30分-9点,小学科学教学网2022年第4期(总第108期)每月研修“素养导向的科学课例实践”通过网络直播,本次活动采用名师上课、说课+专家评课的形式,丁言君老师执教《运动的小车》(录像课)并说课,姚伟国老师、贺慈满老师担任评课嘉宾。

具体要求:

在4月15日-16日两天内观看每月研修直播或回放,提交300字或以上的学习体会,建议能结合自己进行思考。

参与成员:

陈建秋、吴振峰、朱敏敏、吴柱芬、刘聪、周娟、徐薇、颜俊芬、潘美婷、金世超、陈海霞、雷海芳、钟婷婷

学习体会
学为主体,学以致用——规则的背后是科学
今天观看了丁言君老师的录像课《运动的小车》,不禁感叹,很长时间没有听到这么精彩的课了。丁老师的课无论是整体结构还是细节处理,都有许多精妙之处。我感受比较深的是,丁老师的语言亲切,善于引导,课堂上学生发言积极踊跃,发言面很广。借助不同位置不同的“限速牌”这一现象,巧妙地把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课堂不再是那么严肃、呆板,而是显得生机盎然、跌宕起伏、惊喜不断。丁老师的教学节奏比较快,各个环节的切换也很自然,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实验器材的选用和调控为教学锦上添花。很明显,这样的课堂是鲜活的,学生的探究兴趣得到尽情绽放,学生的思维活跃,在有结构、有层次的活动中素养得以提升。印象深刻的是这样一个细节,小结阶段,丁老师在黑板上贴上“规则”,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制订这样的规则,然后概括“规则的背后是科学”,把板贴“规则”反过来成为“科学”两字,一语双关,让课堂达到了素养导向的高度。
姚伟国老师“学习支架”的相关阐述也非常精彩。学习支架就是维果斯基社会文化学说中的脚手架。我上网搜了些资料,在此分享: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支架式教学是以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新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它是指通过支架(教师的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
——莲都区天宁小学  陈建秋
细节处处有惊喜,环环相扣显高效——听丁言君老师《运动的小车》有感

这是一堂听了后会让你连声喊“妙”的课,丁言君老师不管是在教学设计、课堂掌控、课堂实效,还是在教具改进、学生探究上都展现了超强的教学能力,看完大家意犹未尽,令人不得不赞,不得不夸。

一妙:课前“神奇的小风扇”活动把所有同学的热情点燃,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被激发了。人、火、灯光靠近小风扇,就能让小风扇转起来,学生在奇妙中展开了一堂美妙的科学探究课,完成了能量概念的具象认知,学生思维也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二妙:丁老师的语言生动活泼,充满激情,清晰明朗,与学生交流亲密无间。

三妙:从运动到能量,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丁老师极其注重思维的分层递进。“为什么小木块被撞后会动起来?”“有从其他物体感受到小车具有能量吗?”“有什么现象说明小车有能量?”“小木块撞出去以后,它算撞出去几厘米呢?”……问题指向明确,层层深入,循循善诱。在探究活动中,追问原因——做出解释——提示——实事求是(实证意识),处处都关注学生素养的提升。

四妙:神奇的小风扇为学生埋下探究的种子;有结构化的实验器材使学生实验更准确更高效;数据的呈现方式直观明了,利用flansh功能,完美呈现所以小组的数据,使得研讨更高效!数字化的传感器,让实验现象数据化,数据分析更科学更有说服力。

五妙:安全教育、规则教育贯穿全课,深入每个孩子的内心。

说不完的妙,只能说,这课真的是绝妙,向丁老师学习!

——莲都区人民路小学  吴振峰

每月研修学习心得——听丁言君老师《运动的小车》有感

2022年4月15日晚上,很荣幸听了丁言君老师《运动的小车》一课,收获颇丰。

课堂伊始,丁老师出示了一个神奇小风扇,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兴趣。同时,这个小风扇的神奇之处还在于它与本堂课的学习内容也是息息相关的。而这个神奇的小风扇不仅出现在课堂初始,它的作用也不仅仅如此,这个神奇的小风扇贯穿了课堂的始终,同时还引发了学生更多的思考,最后还通过了这个小风扇把能量从动能引导到其他各种形式的能量!

接着,丁老师还出示了校园附近的限速标志,这个标志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真正是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课堂。同时这个标志也是将课堂引向本堂课的核心内容,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并且能量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有关。当学生完成探究实验后,丁老师又出示了不同限速标志并且分析原因,进一步巩固物体运动速度越快能量越大,速度越慢能量越小。另外还让学生了解到这些规则都与科学知识有关,生活中还要主要行车安全问题等。

最后,丁老师对实验材料的改进,以及实验数据的收集都非常的巧妙和直观。

丁老师这节课的设计环环相扣,语言风趣幽默!让我感觉到一节好课是要花很多的心思,用心设计,多次磨练才能有所成就!

——丽水市秀山小学  朱敏敏

四月份每月研修学习记录及体会

四月份网络研修如期而至,本期的活动主题是“素养导向的科学课例实践”。让我们一起看经典课例,与专家共研。本期研讨的课例是宁波市北仑区丁言君老师执教的《运动的小车》,研讨专家有海宁市教师进修学校的姚伟国特级教师和宁波市北仑区教研室教研员贺慈满老师。
一、执教丁言君老师漫谈教学设计
1.选课:有自己的情怀;四年级的内容下放三年级的学生上有挑战;现实中学生在学校会有碰撞。
2.理念:以素养为导向,学以致用。
3.学:遵循概念进阶的基本过程规律。(1)强调体验和具象化的认知。(2)不涉及能量的具体形式、名称。(3)不过度挖深。
4.从学的角度设计学习:
(1)课前调查:1.你认为什么是能量?2.你知道哪些物体具有能量呢?3.公路上经常看到的限速标志,它代表什么意思?
(2)思维的递进。按照教材的来设计整体探索活动,对教材有一定的改动和补充。
(3)实验的有效性。是选择实验的丰富性还是有效性?
5.用:(1)实验结论对生活的启发。(2)带着知识去理解规则。学以致用不一定要有物化的东西,也可以是规则。
6.学和用之间的连接器:限速。设计了三次冲突:(1)风驰电掣的赛车和校门口限速的冲突。(2)不同路段限速80和100码的冲突。(3)同一路段不同车型限速不同的冲突。
二、姚伟国专家点评
我们的理想与现实困境。给学生较大空间,会达成学习目标吗?给学生较小空间,能实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吗?
姚老师的观点是:给学生搭建学习支架。
(一)学习支架促进有效探究
(二)丁老师这节课的支架
1.导入的支架。(1)神奇小风扇:激趣热身活动。(2)出示老师玩赛车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动能”这个概念体系里。
2.问题提出的支架。观察:为什么校门口要限速?
3.探究的学习支架。要解决两个问题,即如何获得事实证据、如何基于证据获得知识概念。(1)获取事实的实验方法支架。研究思路、操作方法,让学生探究的有效性、针对性更强。
4.构建概念的研讨支架。丁老师的研讨支架:(1)说说你们组的数据和发现。(2)坡度大,物体撞得远,其实说明什么?(3)整个班的数据说明了什么?(4)相同的坡度下,为什么数据也不同?(姚老师建议深入开展因素分析)(5)从总的数据趋势看,我们可以得到怎样的结论?研讨的问题步步深入,逐渐得出结论。
建议:统计图每个小组用不同颜色的小圆点表示,不会太占空间,不会重叠。
(三)学习支架产生的效果
1.构建了适切的学习梯度。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活动,保证实验有效性。
2.有利于科学概念的建构。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四)关于学习支架设计应关注的问题
1.根据内容和学情做取舍,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适合的才是好的。
2.不能让学生形成依赖,“撤出”是一个“渐消”的过程。
三、我的听课感受
1.丁老师的课前活动十分有趣,很好地调动了课堂气氛,活动内容“能量”与本节课有关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具:神奇的小风扇。作用:激趣、引入能量概念、在孩子心中埋下“能量的形式很多”这个种子。
2.聚焦环节:喜欢赛车的风驰电掣,但是开到校门口时看到限速指示牌……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真实,而且渗透了交通安全的知识。
3.运动的小车是否有能量?能量看不见摸不着,如何得知?设计体验活动:用小车撞手、撞击物体,学生通过撞击来感受小车的能量。通过研讨得知“小车是有能量的”。这个体验活动是对教材的一个补充,使后面的探究更加具有逻辑性,注重思维的完整性和连接性。
4.不禁感叹,丁老师的教具真是太棒了!(1)神奇的小风扇。由半导体制冷片、散热片、小电机组合而成。(2)学生小组实验时用的斜面不仅仅是斜面,还连接了水平桌面的部分,水平桌面这段上有刻度,能直接测量出小车撞击木块后木块向前滑动的长度。这个器材操作方便,读数方便,比起用尺子来测量更加节约时间。(3)能够直接显示撞击力度的传感器教具,让学生直观看到小车撞击产生的力是多少,进而感受能量的大小。
5.是选择实验的丰富性还是有效性?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法可能会有很多精彩的实验方法,但只适合部分精英学生。我们更应该注重实验的有效性,让所有的孩子都能真正参与进来。
6.班级实验结果统计图着实惊艳。丁老师指出这是一个Flash插件。信息技术让我们的课堂更加高效更加精彩。作为青年教师,我们要学会一些必要的信息技术手段来辅助教学。

——中山小学教育集团南明校区吴柱芬

步步演绎,皆是核心素养

听了丁老师《运动的小车》这节课,让我受益匪浅,大咖的课堂就是不一样,处处彰显着高段位,每个环节的衔接都是这么的自然和恰到好处,丁老师的这堂课堪称经典,值得我反复去学习和模仿,下面具体来谈谈我的感受:
1.课前活动神奇的小风扇。丁老师通过用火、光、自己来让小风扇运动起来,这个环节好神奇,尖叫声不断,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连在屏幕前的我也表示惊呆了,这是怎么做到的?为了让所有的学生都能见证这一经典的时刻,丁老师邀请一位学生当主播的形式让学生参与体验,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巧妙地解决了学生看不见的问题。
2.一段酷炫的赛车视频。视频一出,赛车风驰电掣,学生惊叹不已,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通过一个限速的路牌,把学生拽会现实生活中,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减速?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适的材料和方法,能让科学探究事半功倍。能量这个概念非常抽象,本节课,丁老师通过合适的探究材料和方法,如神奇的小风扇环节,课堂内撞击小实验,让学生感受小车具有能量这一科学概念,一步一步的感受和体验,让看不见的能量具体化。
4.隐含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思维的飞速发展。整堂课,丁老师,非常善于追问,在实验设计环节,通过不断地追问,引导学生养成科学探究的好习惯,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教学环节层层递进,促进学生思维的提升。
丁老师的这堂课,活动和内容非常丰富,教态亲和感十足,视频的每一帧都能感受到学生非常喜欢这节课。屏幕前的我,也感受到了科学真得好好玩。

——莲都区碧湖小学  刘聪

以“趣”教学,心系学生

当我看完丁言军老师《运动的小车》,内心就有无地自容的感觉。作为四年级科学老师,我的日常教学似乎大多数就是按部就班,没有平衡跨段教学过程,反而忽视了中段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上学期,我利用实验室的小车和爱牛学具中的斜面、木块、学生的直尺进行了相关的实验,其实并没有像丁老师的教学过程那样,对木块的摆放方式、数据以及坡度的改变方法,对学生进行细心的指导,也没有让学生对实验的数据展开认真地分析。确切地说,我的实验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没有实际意义的达成教学目标。

今天听了丁老师的课堂教学,突然明白了教师如果不用学生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只会生搬硬套地强加给学生知识点,只会让自己的课堂越发枯燥,学生也会对科学提不起兴趣。只有基于学生思维的课堂,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研讨、思考、实验等环节中,有目的的探究,能够基于生活现象的探究,才能学以致用,将科学应用于生活。

丁老师展示的“神奇小风扇”,激发学生兴趣,引出课堂主题“能量”,又前后呼应,让学生颠覆内心的想法,继续带着问题去探索发现。这样的操作让《运动的小车》这堂课具有丰富性、艺术性、教育性,真正提升了学生学科素养。关于本节课的结论“运动的小车速度越快,能量越大,速度越慢,能量越小”,从学生猜测,到学生实验,最后教师总结,整个过程学生在不断尝试中将知识提取、获得、使用,融会贯通。

在丁老师漫谈教学设计时,他围绕“学以致用”的“学”与“用”阐述了自己选课的初衷和呈现的理念。想到自己担任科学老师将近四学年,似乎没有情怀,没有崇拜的偶像,一直在“学”却“用”得不好。丁老师用了一个“神奇的小电风扇”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用层层递进的方式就落实了科学概念,引领学生在数据上深度思考,用科学技术牵动着学生学习科学的心。可想而知,学生多想拥有一份这样的“学习神器”,也在课堂上知道了在规则中成长的意义。我也应当更有目的性地去设计好自己的课堂,让学生喜欢上科学这门学科,让科学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莲都区碧湖第二小学  周娟

四月科学网络研修培训体会

又到了每月网络研修培训之日,说实在今天的这种培训模式我最喜欢的一种。

丁老师上的是关于“能量”的一堂课,一开始激动人心的导入视频就深深抓住了学生的心,玩小车的真实情境让学生更直观感受到了小车的一个能量,在完整的体验后学生也有了自己源源不断的体验感受。

整堂课可以说真的是一节扎扎实实的学生自主探索的课堂,丁老师充分体现了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的身份,让学生在科学课中玩得开心,学得开心,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也是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尊重。

整个过程对学生的学习也是层层递进。在课中数据汇总表格真的是让我眼前一亮,有刻度可以直接读数,省时又方便,数字化的呈现,老师循序渐进的引导总结,学生也从多角度得到了一个实验结论。

在平时的实验数据反馈中我觉得我更会抓住学生的正确反馈,而忽略错误数据,但丁老师不漏过每一个数据,分析相同与不同,从而找出差异,对异常数据的处理进行详细分析,是我要多加学习之处。

我还发现丁老师课中的播放的视频包括背景音乐的选择都是非常吸引学生的,学生有了兴趣才会更加认真专注。通过视频了解生活中规则的重要性,从而感受到能量的力量,不仅对学生有了一个安全教育,也让学生回归正题,了解到生活处处有能量,最终也能够运用能量来解释生活问题,看得出精彩的课堂学生都不愿意下课,真的是让人直呼精彩。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也在一直思考我平时的课堂教学,那如何让自己在平时教授中少说一点,让学生的探究更深入一点,每个教学的环节更简洁明了一点,让学生的思维更活跃一点,可以说这些都是我平时教学时欠缺的部分。

通过丁老师的这节课不仅让我学习到了教学技能,也添补了教学方面的空白。明白了把学生引入科学的殿堂,让他们感受真是科学乐趣的重要,总而言之收获满满!

——莲都区外国语学校  徐薇

素养导向的科学课例实践学习反思

1.丁言君老师《运动的小车》听课反思

教具的设计极具吸引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

丁老师的设计从学生的角度设计了探究和研讨的环节,教学的设计围绕三个限速开展,科学学习的知识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限速为什么不同,规则背后往往一定的科学道理,这节课就是去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单一的一个科学知识的学习,而是动手实践与知识学习的结合。

信息技术的使用对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展示,使科学概念变得简洁,让学生看到全部小组的结果,研讨也更深入。

一个人的想法是有限的,但是一个团队的力量是无限大的。

(半导体制冷片和散热片)

2.姚伟国老师专家点评反思

学习支架的构建可以让学习变得普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我们的课堂中我们用什么来建构学习支架?姚老师给了我们很深入的讲解:第一个支架从知识出发,激活本课概念建构的认识基础。用活课本,把知识和生活中的科学联系起来。第二个支架从问题的提出中搭建支架,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情境引出有吸引力的、有挑战的驱动性问题。为什么要限速,限速的原因是什么? 第三个支架是课中探究的学习支架,让学生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操作实验、研讨交流、建构概念,在实践探究中学习。我们要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探究、研讨的支架,从优化教学设计中为学生搭建支架。

——莲都区刘英小学  颜俊芬

4月15日科学网络研修体会

每一次研修都能有所收获,今天也不例外。丁言君老师的课非常新颖、有趣,还有很多惊喜,不仅课堂氛围很好,让我们这些听课学习的老师也是意犹未尽。以下3点是我今天最感兴趣的:
一、引人的道具
我和今天参与研修的老师一样,对丁老师上课用的道具十分感兴趣。
1.第一个是刚开始课前活动的小风扇。用火、光,老师的身体, 甚至是冰棒都能让它转动,这个确实非常吸引人,起到了很好地激趣作用,让学生的兴趣马上被激发起来。为了能得到这个小礼物,相信同学们这节课也一定会十分认真参与思考。
2.第二个就是数字化测力计。我觉得这个测力计真的非常直观地用数据让学生了解速度越快,能量越大。后来听了教研员贺慈满老师的讲话,觉得他们真的想得非常周到,每一个细节他们都思考了它的意义,也就是课堂中的每一个句子、动作、材料都有它出现的价值,这让我很感慨,也很羡慕。我想一堂好课一定是很多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展示的也将是一个团队的力量。
3.第三个是软件的使用。在现代这个科技发达的时代,教师也要与时俱进,在课堂中运用一些现代技术,来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
二、巧妙的思路
1.贯穿始终的“限速”。丁老师的问题从“限速”开始,也以“限速”结束。把现实中的问题搬到课堂,并且以孩子熟悉的校园为背景,让学生知道生活中科学无处不在。
2.前后呼应的活动设计。课前活动“神奇的小风扇”,在本节课的最后丁老师也带领同学们了解了火、光、老师(人体)都具有能量的。
3.引人思考的语言。课堂中的设计层层递进,特别是丁老师的“追问”,让我领略到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定是善于引导学生思考的。他的每一个提问,都让孩子有明确的思考方向。
三、育人的初衷
今天的研修题目是“素养导向的科学课实践”,听完丁言君、姚伟国、贺慈满三位老师的讲话,我对这堂课有了新的理解,原来这节课的背后这么有深意。规则的背后,是科学的依据。
——莲都区碧湖第二小学  潘美婷

会思考的老师更有魅力
丁老师的课堂让人不舍得分心一分钟,怕错过精彩镜头。他是一位非常有想法的老师,会抓住学生的每一个思考点,会从新颖的教具入手,巧妙地设计教学流程,自然地将课堂知识与生活联系。
一开始,丁老师就用神奇的小风扇将所有同学都吸引到了本节课中,还不惜血本用这么有诱惑力的小风扇作为本节课的奖励,学生在课堂中会为了一个能完成的小目标努力表现自己,让自己能被丁老师看见,从而获得神奇的小风扇。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该怎么表现自己呢,必须认真听讲,必须懂了才能表现,所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再一次被点燃。“为了上好一节课,不要心疼成本”,这点说实话我是自叹不如。

实验环节,丁老师让学生感受小车撞击物体,撞击自己的手,让学生感受能量的同时,也感受到运动的小车撞击到人身上是什么感受,再过度到现实生活中,培养学生注意安全的安全意识。
冰块也有能量,这个拓展非常让人印象深刻,同时也能培养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具有能量的物体不一定是运动的,不一定是热的。
在板书环节,丁老师说规则的背后是科学,将规则的板书反过来,这个设计太巧妙了,非常用心,也很有创意。
在丁老师的教学漫谈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不过度挖掘。在我自己平时的教学中,当学生提到一些不是小学阶段应该掌握的环节时,我也是时有控制不住讲解下,然后再布置学生课后再去查找深入学习,关于怎样不过度挖掘的度,是我需要继续学习和改进的地方。
以上就是我这次的培训心得,我给培训心得起了一个题目,一是感受到了丁老师这位思考的老师的魅力;二是希望自己也能成为会思考的魅力老师。
——莲都区碧湖第二小学  金世超

关注素养,回归生活——《素养导向的科学课例实践》研修体会

4月15日,每月研修如约而至,活动伊始,丁言君老师给我们带来了《运动的小车》一课的经典课例,让我大开眼界。丁老师的课堂在教学设计、教具改进、情境创设、现代化技术等方面都刷新了我对科学课堂的认知,令观课的老师们叹为观止,意犹未尽。

丁老师的课堂更新了我的教育理念。

教学理念直接影响教学行为,丁老师的教学理念处处体现出“新”。首先课前活动丁老师出示“神奇的小风扇”,用火、光、热靠近就能让小风扇转动起来,抓住学生的心理,让学生感受科学的神奇魅力,充分点燃了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这一趣味教学,为学生思考的理念很“新”;其次,丁老师展示自己的爱好赛车的视频,通过“老师遇到一个烦恼的问题,出示限速标示”这一问题情境,不仅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而且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本节课能量这一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这一联系生活回归生活的理念很“新”;然后丁老师还通过让学生来当主播的形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时俱进,很有时代感。这一把课堂教给学生的理念很“新”。

丁老师的课堂丰富了我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实施的方法和指导学生的方法。丁老师的教学方法可谓一绝。首先在学生实验后小组数据的呈现方式直观明了,丁老师通过动画功能,让学生分组上台用不同颜色的正方形移动到相应数据上,数据分析时一目了然,使得小组交流研讨时更加高效。其次在测量不同坡度的能量时,丁老师用了数字化的传感器,使能量这一抽象的概念数据化,更加直观的感受能量的大小。丁老师的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刷新了我对科学课的认知;再次,丁老师的安全教育、规则教育始终贯穿整堂课,丁老师十分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从核心素养回归生活的一系列教育方法可谓一绝。

丁老师的课堂激活了我的教学灵感。

丁老师上课很自然,学生的思维真正被打开了,能量先用手感受,比直接实验更有体验性,整堂课的活动循序渐进,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研究,让学生把看不见的能量转化为能感受到的体验。而且能量的体验活动丰富,普及到生活中的各类物体,让学生自己感受,并表达感受,让学生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人。丁老师也十分注重追问,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每一个问题都设计的很巧妙,同时也十分关注对学生思维和素养的培养。这正是当下我们科学课堂所需要的,丁老师的课堂激活了我对科学课堂教学的灵感,好好向丁老师学习。

学习是短暂的,收获是充实的。这次网络研修让我站在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上审视了我的教学,使我对今后的教学有了明确的方向,我要把丁老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细细品味、咀嚼、消化,并内化为自己的教学思想。 

——莲都区中山小学  陈海霞

“素养导向的科学课例实践”研修反思

这次的研修活动,丁言君老师给我们带来了《运动的小车》这节课的课例。导入环节,丁老师展示了“神奇小风扇”,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然后展示赛车,并出示限速图标,结合生活实际,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让学生用手感受小车撞击的能量,通过直观的体验活动让学生知道运动的小车具有能量,丁老师对学生的引导是循序渐进的。
我第一次上《运动的小车》是在一次考试中,是一节15分钟的模拟课堂。拿到教材,看到这节课出现的科学词汇是“能量”,当时就觉得“能量”这个概念很难理解,也不容易解释。所以在15分钟时间里,我只是将流程走了一遍,上完之后,感觉自己还懵的,我觉得自己都没有真正理解“能量”这个科学概念,就更不用说将这个概念表达出来。
上学期,我任教四年级,我又结合教材、课件、教案等资源,重新梳理了这节课的内容。课堂上,我利用学校提供的配套实验器材,组织学生完成了这节课中的实验。对比丁老师的课堂,我发现我只是根据教学流程,按部就班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几乎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甚至因为时间关系,我都没有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数据分析进行指导和分析。课堂上的实验就是为了一个已知的答案而再次实验,是没有真正体现教学目的的。
丁老师的这节课,既有对学生的循循善诱,也有对细节的关注,比如让学生说一说实验的注意事项,对实验中出现异常数据的处理,做完实验提醒学生收回、整理材料等。丁老师的课堂还与生活紧密联系,关注安全问题。而我平时的课堂中,往往会忽略这些内容,不仅枯燥,而且没有真正把知识落实到位。
通过观看丁老师的这节课,我认识到自己教学中很多不足之处。也学习到,在教学中我们要更加关注学生。
——莲都区天宁小学  雷海芳

《素养导向的科学课例实践》听课反思
《运动的小车》这一课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对于我来说其实是很陌生的一课,昨晚我也像那群孩子一样一起跟着丁老师学习了这课的内容。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丁老师的课堂内容环环相扣,设计非常的巧妙。我就在想,在我自己的课堂上,老师的输入大于了孩子的输出。我是否可以多让孩子思考,让他们成为课堂上的主人呢?本堂课中,我印象较为深刻的是,丁老师问这个实验应该如何设计时候,孩子们的回答让我感到很惊喜。思考问题很全面,这说明,老师在平常的课堂中有贯彻落实孩子的思维能力。实验完成后,丁老师不急于分享实验结果,而是先让孩子们将实验器材放回原处,这一点刚开始我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直到我看到讨论区的老师们说,这样的举动可以让孩子们更专注的进行实验结果的讨论和分析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我的课堂十分缺这个环节,因此很多孩子在实验结束后,我们讨论的时候还是会忍不住自己的小手去摸一摸器材。在接下来的课堂里,我也要像丁老师学习,简洁明了的提问,处理好实验器材的使用后的整理。除了这个细节让我印象很深刻以外,对于丁老师的课件我也是十分感兴趣。他是怎么用这个Flash软件做出来,可以让学生直接在电脑上填写数据的,这个我还需要再次研究。除此之外,丁老师的课堂没有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也就是特殊数据的处理,三年级下册的《运动》这个单元,我们也需要对数据进行处理,但我遇到这种特殊数据的时候,太过果断直接告诉孩子们,这样的数据是有问题的,至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数据,我就从不去深究。听完丁老师的课以后,我想以后再遇到特殊数据,我也可以让孩子思考思考为什么,锻炼他们的思考能力。不再做一个“懒”老师。
——莲都区东港小学  钟婷婷
相关链接
阅读 1365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