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阵清风吹来,携带着缕缕桂花清甜的香气。迎着秋日温暖的朝阳,我们开始了第三天的培训。
在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对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解更加清晰透彻,从最初的懵懂疑问到后来的原来如此,意犹未尽。周老师真诚待人的态度,认真钻研的劲头,广博的见识,让我们都难以望其项背,深刻的感受到我们与名师的差距,也为能有这次语文旅行而感到由衷的庆幸和开心。常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但这次语文学习让我们更深刻的体会到一人之师的力量,认真钻研的力量,团结协作的力量,也让我们学会不仅要一心常读圣贤书,更要两耳闻尽天下事。
史亚楠老师带来了《秋天的怀念》,整堂课思路清晰,环节紧凑,活动设计一:深情朗读课文,无论学生读,还是老师读,都深深打动了我,把我带入到深沉而忧伤的感情基调中。活动二:品析细节描写中的母子深情,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分析文本,可以看到学生的基本功非常扎实,老师的循循善诱让学生学起来毫不费力。从活动三“诗意说话”和品析课文可以看出学生课堂习惯非常好,每个人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
“母亲呵!你是那春光吗?”吴铮老师的《金色花》,运用冰心的小诗导入,美丽生动。任务二:圈划“提示”,获取阅读指导,恰如其分地利用课后的“阅读提示”,让学生快速把握散文诗的特点及《金色花》的主要感情。在任务三和任务四中,让学生反复品读,捕捉到文中的生动画面、把握文中“母亲”和“我”的美好形象,并通过“删改”的方法,让学生在对比中体味到文章的丰富意蕴。学生和老师丰富多样的互动,让课堂精彩纷呈、妙趣横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吴老师的课正是如此,让学生在一次次的品读中获得能力的提高、情感的陶冶!
如何上好自读课?今天甘老师的课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一是关注旁批;二是关注阅读提示;三是关注单元说明。
课堂上,甘老师引导学生用“术语点评”的形式依次完成了对课文全篇、局部、细处的学习。教学的重心就在于让学生感受、喜欢并领略课文的美妙,“术语点评”是引导学生从整体、联系的角度欣赏、品读行文的特点,并将课文中美好的语言材料集聚起来,让学生在积累中感受品析语言的精华。
老师们的听课笔记及感悟
通过这几天的学习,大家都收获良多。
杜沛霖老师说:“通过两天的学习,我受益匪浅,加深了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在教学中营造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动手实践中发现规律,与同伴交流,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并培养他们合作的意识和交流的能力,从而提高表达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课堂教学要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我们在教学中要先了解所教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学习态度、意志强弱、智力和能力按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因材施教。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由此提高思维水平。总之,在“双减”背景下,我们作为一线教师,要快速的转变观念,紧跟课程标准的步伐,提高自我修养,改变课堂模式,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刘艳歌老师说:“听了下午的三节课,我觉得有以下共同点:1.注重基础字词积累。2.结合单元目标,重视朗读。教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老师对学生语气节奏的变化指导很到位。3.重视培养学生品读能力,让学生在读中鉴赏语言、体味感情。这三节课均与课程理念中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交流与表达、梳理与探究相吻合。值得我们多咀嚼、多体味、多学习!”
马绍博老师这样说:“我这次听课有很多收获:1、重视积累。注重对基础生字词的积累,并提示学生注意关键字词。2、几位教师都用几个活动模块,将整节课串联,尤其注重朗读的指导,注重重音、节奏、情感等变化,让学生在读中学,读中悟,并尊重每位孩子的发言,以鼓励引导为主,很好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3、重视课后题,将课后题很好的融合到课堂中去,紧扣课程标准和单元导读,真正在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作为老师,我们要始终保持对教育的热爱,要持之以恒地学习提升。这次培训,给了我们一个更好的平台,我们要牢牢把握这次机会,在专家引领和名师垂范中,反思、内化、提升,最后用实践反哺家乡教育。
道虽远,行则必至;事虽难,做则必成。